k8凯发天生赢家 访问手机版

《疟论》的原文打印版、对照翻译及详解(黄帝内经)-k8凯发天生赢家

《疟论》由黄帝内经创作

原文:

疟论

先秦至西汉-黄帝内经

  黄帝问曰:夫痎疟皆生于风,其蓄作有时者何也?
  岐伯对曰:疟之始发也,先起于毫毛,伸欠乃作,寒栗鼓颔,腰脊俱痛;寒去则内外皆热,头痛如破,渴欲冷饮。
  帝曰:何气使然?愿闻其道。
  岐伯曰:阴阳上下交争,虚实更作,阴阳相移也。阳并于阴,则阴实而阳虚,阳明虚则寒栗,鼓颔也;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;三阳俱虚则阴气胜,阴气胜则骨寒而痛;寒生于内,故中外皆寒;阳盛则外热,阴虚则内热,外内皆热则喘而渴,故欲冷饮也。此皆得之夏伤于暑,热气盛,藏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此荣气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空疏,腠理开,因得秋气,汗出遇风,及得之以浴水,气舍于皮肤之内,与卫气并居。卫气者,昼日行于阳,夜行于阴,此气得阳而外出,得阴而内薄,内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  帝曰:疟疾间日而发作者为何也?
  岐伯曰:其气之舍深,内薄于阴,阳气独发,阴邪内着,阴与阳争不得出,是以间日而作也。
  帝曰:善。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,何气使然?
  岐伯曰:邪气客于风府,循膂而下,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,其明日,日下一节,故其作也晏。此先客于脊背也,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,腠理开则邪气入,邪气入则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其出于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于脊内,注于伏膂之脉,其气上行,九日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其间日发者,由邪气内薄于五脏,横连募原也。其道远,其气深,其行迟,不能与卫气俱行,不得皆出,故间日乃作也。
  帝曰: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,腠理乃发,发则邪气入,入则病作。今卫气日下一节,其气之发也,不当风府,其日作者奈何?
  岐伯曰:此邪气客于头项,循膂而下者也。故虚实不同,邪中异所,则不得当其风府也。故邪中于头项者,气至头项而病;中于背者,气至背而病;中于腰脊者,气至腰脊而病;中于手足者,气至手足而病。卫气之所在,与邪气相合,则病作。故风无常府,卫气之所发,必开其腠理,邪气之所合,则其府也。
  帝曰:善。夫风之与疟也,相似同类,而风独常在,疟得有时而休者,何也?
  岐伯曰:风气留其处,故常在。疟气随经络,沉以内薄,故卫气应乃作。
  帝曰: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?
  岐伯曰:夏伤于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开发,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,藏于腠理皮肤之中,秋伤于风,则病成矣。夫寒者,阴气也;风者,阳气也。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,故先寒而后热也。病以时作,名曰寒疟。
  帝曰:先热而后寒者何也?
  岐伯曰: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,故先热而后寒也。亦以时作,名曰温疟。其但热而不寒者,阴气先绝,阳气独发,则少气烦冤,手足热而欲呕,名曰瘅疟。
  帝曰:夫经言有余者泻之,不足者补之,今热为有余,寒为不足,夫疟者之寒,汤火不能温也,及其热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余不足之类,当此之时,良工不能止,必须其自衰乃剌之,其故何也?愿闻其说。
  岐伯曰:经言无剌熇熇之热,无剌浑浑之脉,无剌漉漉之汗,故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疟之始发也,阳气并于阴,当是之时,阳虚而阴盛,外无气,故先寒栗也。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,阳与阴复并于外,则阴虚而阳实,故先热而渴。
  夫疟气者,并于阳则阳胜,并于阴则阴胜,阴胜则寒,阳胜则热。疟者,风寒之气不常也,病极则复至。病之发也,如火之热,如风雨不可当也。故经言曰:“方其盛时必毁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。”此之谓也。夫疟之未发也,阴未并阳,阳未并阴,因而调之,真气得安,邪气乃亡。故工不能治其已发,为其气逆也。
  帝曰:善。攻之奈何?早晏何如?
  岐伯曰:疟之且发也,阴阳之且移也,必从四末始也。阳已伤,阴从之,故先其时坚束其处,令邪气不得入,阴气不得出,审候见之,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。
  帝曰:疟不发,其应何如?
  岐伯曰:疟气者,必更盛更虚,当气之所在也。病在阳则热而脉躁,在阴则寒而脉静,极则阴阳俱衰,卫气相离,故病得休,卫气集则复病也。
  帝曰: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
  岐伯曰:其间日者,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,而有时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数日乃作也。疟者,阴阳更胜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
  帝曰:论言夏伤于暑,秋必病疟,今疟不必应者何者?
  岐伯曰:此应四时者也。其病异形者,反四时也。其以秋病者寒甚,以冬病者寒不甚,以春病者恶风,以夏病者多汗。
  帝曰:夫病温疟与寒疟,而皆安舍,舍于何脏?
  岐伯曰:温疟者,得之冬中于风,寒气藏于骨髓之中,至春则阳气大发,邪气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脑髓烁,肌肉消,腠理发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气与汗皆出。此病藏于肾,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。如是者,阴虚而阳盛,阳盛则热矣。衰则气复反入,入则阳虚,阳虚则寒矣。故先热而后寒,名曰温疟。
  帝曰:瘅疟何如?
  岐伯曰:瘅疟者,肺素有热,气盛于身,厥逆上冲,中气实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开,风寒舍于皮肤之内,分肉之间而发,发则阳气盛,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。其气不及于阴,故但热而不寒,气内藏于心,而外舍于分肉之间,令人消烁脱肉,故命曰瘅疟。
  帝曰:善。

说明: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,我们所提供的译文、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,仅供参考,文章所涉及的字、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。
    对照翻译:

      黄帝问曰:
      黄帝问道:
    夫痎疟皆生于风,其蓄作有时者何也?
    一般来说,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,它的停止和发作有固定的时间,这是什么道理呢?
      岐伯对曰:
      岐伯回答说:
    疟之始发也,先起于毫毛,伸欠乃作,寒栗鼓颔,腰脊俱痛;
   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,先起于毫毛竖立,继而呵欠连连,乃至寒冷发抖而使上下颌止不住撞击,腰背都很疼痛。
    寒去则内外皆热,头痛如破,渴欲冷饮。
    当寒冷过去之后,接着又是全身内外发热,头痛有如将要破裂,口很渴喜欢喝冷饮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何气使然?
    这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呢?
    愿闻其道。
    请说明它的道理。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阴阳上下交争,虚实更作,阴阳相移也。
   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,虚实交替而作,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。
    阳并于阴,则阴实而阳虚,阳明虚则寒栗,鼓颔也;
    阳气并入于阴经,使阴气实而阳气虚,阳明经气虚,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;
   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;
    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;
   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,阴气胜则骨寒而痛;
    三条阳经都气虚,则阴气更胜,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,寒从内生,所以内外都觉寒冷。
    寒生于内,故中外皆寒;
    如阴气并入阳经,则阳气实而阴气虚。
    阳盛则外热,阴虚则内热,外内皆热则喘而渴,故欲冷饮也。
    阳主外,阳盛就发生外热,阴主内,阴虚就发生内热,因此外内都发热,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,所以喜欢冷饮。
   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,热气盛,藏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此荣气之所舍也。
   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,热气过盛,并留藏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亦即营气居留的所在。
    此令人汗空疏,腠理开,因得秋气,汗出遇风,及得之以浴水,气舍于皮肤之内,与卫气并居。
    由于暑热内伏,使人汗孔疏松,腠理开泄,一遇秋凉,汗出而感受风邪,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侵袭,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,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。
    卫气者,昼日行于阳,夜行于阴,此气得阳而外出,得阴而内薄,内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    卫气,白天行于阳经,夜里行于阴经,如此,疟邪也就随着卫气,循行于体表阳经时就会向体外发散而发作,循行于体内阴经时就会潜伏在体内向里侵犯,阴阳相互搏斗与卫气的运行规律相同,所以疟疾每日定时发作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疟疾间日而发作者为何也?
    疟疾有隔一天发作,为什么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;
    其气之舍深,内薄于阴,阳气独发,阴邪内着,阴与阳争不得出,是以间日而作也。
    这是因为疟邪停留的部位较深,向内迫近于阴经而运行较慢,阳气运行较快,疟邪与阳气运行不同步所以阳气独自运行于体表,而疟邪留住于体内较深的部位,阳气每两天能到达阴经的地方与疟邪相争,而疟邪在阴经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争,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善。
    讲得好!
   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,何气使然?
    疟疾发作的时间,有的逐日推迟,有的逐日提前,是什么缘故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邪气客于风府,循膂而下,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,其明日,日下一节,故其作也晏。
    疟邪从风府穴侵入后,循脊椎骨逐日逐节下移,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,而疟邪却从第二天起,每日向下移行一节,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逐日推迟。
    此先客于脊背也,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,腠理开则邪气入,邪气入则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
    当疟邪首先侵袭于脊椎骨时,每当卫气会于风府穴时则腠理打开,腠理打开则疟邪侵入,疟邪侵入与卫气交争,病就发作,因疟邪日下一节,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。
    其出于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于脊内,注于伏膂之脉,其气上行,九日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    这种疟邪首先侵袭风府穴,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情况,经二十五日疟邪下行至骶骨,第二十六日入于脊内,而流注于伏膂脉,随后疟邪上行,至第九日上至于缺盆穴中,因为疟邪日渐上升,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。
    其间日发者,由邪气内薄于五脏,横连募原也。
   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,是因为疟邪内迫于五脏,横连于募原。
    其道远,其气深,其行迟,不能与卫气俱行,不得皆出,故间日乃作也。
    这种情况下疟邪所行走的道路较远,疟邪深藏,循行迟缓,不能和卫气并行,疟邪与卫气不能同时相会,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,腠理乃发,发则邪气入,入则病作。
    你说卫气每至于风府穴时,腠理打开,疟邪乘机袭入,疟邪入则病发作。
    今卫气日下一节,其气之发也,不当风府,其日作者奈何?
    现在又说卫气与疟邪相会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,那么发病时,疟邪就不恰好在风府穴,而能每日发作一次,是何道理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此邪气客于头项,循膂而下者也。
    以上是指疟邪首先侵入于头项,循着脊椎骨而下的情况所讲述的。
    故虚实不同,邪中异所,则不得当其风府也。
    但是,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,疟邪所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,所以疟邪侵入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。
    故邪中于头项者,气至头项而病;
    例如,疟邪中于头项的,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;
    中于背者,气至背而病;
    疟邪中于背部的,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;
    中于腰脊者,气至腰脊而病;
    疟邪中于腰脊的,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;
    中于手足者,气至手足而病。
    疟邪中于手足的,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。
    卫气之所在,与邪气相合,则病作。
    凡是卫气所行之处,与疟邪相合,那么病就要发作。
    故风无常府,卫气之所发,必开其腠理,邪气之所合,则其府也。
    所以说,与风邪相似,疟邪侵袭人体也没有一定的部位,要看卫气的循行流转,当卫气使腠理打开之时,疟邪乘机与之相合,这就是疟邪侵入的地方,也就是发病的所在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善。
    讲得好!
    夫风之与疟也,相似同类,而风独常在,疟得有时而休者,何也?
    风邪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,为什么风邪病的症状持续常在,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风气留其处,故常在。
   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,所以症状持续常在;
    疟气随经络,沉以内薄,故卫气应乃作。
    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,深入体内,必须与卫气相遇,病才发作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?
    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,为什么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夏伤于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开发,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,藏于腠理皮肤之中,秋伤于风,则病成矣。
   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,出了大汗,肌肤腠理打开,此时又遇夏天凄冷的湿气,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,到秋天又伤了风邪,就成为疟疾了。
    夫寒者,阴气也;
    所以,寒湿之气是一种阴气。
    风者,阳气也。
    风邪是一种阳气。
   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,故先寒而后热也。
    先伤于寒湿之气,后伤于风邪,所以先寒而后热。
    病以时作,名曰寒疟。
    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,这病名叫“寒疟”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先热而后寒者何也?
    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疟疾,为什么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,故先热而后寒也。
    这是因为,先伤于风邪,后伤于寒湿之气,所以先热而后寒。
    亦以时作,名曰温疟。
    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,这病名叫“温疟”。
    其但热而不寒者,阴气先绝,阳气独发,则少气烦冤,手足热而欲呕,名曰瘅疟。
   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,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,因此阳气独旺于外,疟疾发作时,出现少气烦闷,手足发热,想要呕吐,这病名叫“瘅疟”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夫经言有余者泻之,不足者补之,今热为有余,寒为不足,夫疟者之寒,汤火不能温也,及其热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余不足之类,当此之时,良工不能止,必须其自衰乃剌之,其故何也?
    医经上说,有余的应当泻,不足的应当补,现如今对疟疾病而言,发热是有余,发冷是不足,而疟疾病人在感到寒冷时,虽然用热水或烤火的方法,也不能使之温暖,而感到发热的时候,即使用冰水,也不能使之凉爽,这些寒热表现,都是有余与不足同时出现的症状(,不知是该用泻的方法还是补的方法),当发病的时候,良医也束手无策,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,才可以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,这是什么缘故呢?
    愿闻其说。
    请你告诉我。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经言无剌熇熇之热,无剌浑浑之脉,无剌漉漉之汗,故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
    医经上说过,有高热时不能刺,脉搏纷乱时不能刺,汗出不止时不能刺,因为这是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,不可立即治疗。
    夫疟之始发也,阳气并于阴,当是之时,阳虚而阴盛,外无气,故先寒栗也。
    疟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,阳气并于阴经,此时,阳虚而阴盛,外表阳气虚,所以先寒冷发抖;
   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,阳与阴复并于外,则阴虚而阳实,故先热而渴。
    至阴气逆乱到极限的时候,则将回到阳经,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,此时阴气虚而阳气实,所以先发热而口渴。
      夫疟气者,并于阳则阳胜,并于阴则阴胜,阴胜则寒,阳胜则热。
      疟疾的病邪之气,发于阳经则阳气胜,发于阴经则阴气胜,阴气胜则发寒,阳气胜则发热。
    疟者,风寒之气不常也,病极则复至。
    疟疾,因为引起发病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,所以在到达寒热极点时就发生转换。
    病之发也,如火之热,如风雨不可当也。
    当其病发作的时候,像火一样的炽热,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挡。
    故经言曰:“
    所以医经上说:“
    方其盛时必毁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。”
    当疟邪到了盛极的时候必然变衰,抓住疟邪衰退的时候而攻之,必然获得成功。”
    此之谓也。
    便是这个意思。
    夫疟之未发也,阴未并阳,阳未并阴,因而调之,真气得安,邪气乃亡。
    因此在疟疾还未发病的时候,阴气尚未并于阳经,阳气尚未并于阴经,就进行调理,则正气不至于受伤,而疟邪可以消灭。
   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,为其气逆也。
    所以,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,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疟邪交争逆乱的缘故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善。
    讲得好!
    攻之奈何?
   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呢?
    早晏何如?
    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疟之且发也,阴阳之且移也,必从四末始也。
    疟疾将要发做,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,必从四肢开始。
    阳已伤,阴从之,故先其时坚束其处,令邪气不得入,阴气不得出,审候见之,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。
    若阳气已被邪伤,则阴经也必将受到疟邪的影响,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,用绳子牢固缚住四肢末端,使疟邪不得进入阴经,阴气不得外泄,两者不能相移,在牢固缚住以后还应查看络脉的情况,在孙络充实而瘀血的地方,都要采用放血疗法,这是当真气尚未与疟邪相并之前的一种“迎而夺之”的治法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疟不发,其应何如?
    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,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疟气者,必更盛更虚,当气之所在也。
    疟邪留舍于人体,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,以疟邪所在身体的部位而定。
    病在阳则热而脉躁,在阴则寒而脉静,极则阴阳俱衰,卫气相离,故病得休,卫气集则复病也。
    当疟邪发作于阳经,则发热而脉象躁急,当疟邪发作于阴经,则发冷而脉象沉静,寒热到了极点的时候,则阴阳二气都已衰惫,卫气和疟邪的交争暂停,病就暂时休止,若卫气和疟邪再次交争,则病又发作了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
    有些疟疾隔二日,或者隔数日发作一次,发作时有的口渴,有的不渴,是什么缘故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其间日者,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,而有时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数日乃作也。
   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,是因为疟邪与卫气都寄居在六腑中,它们相交的时间有时并不一致,不能相遇,所以要停几天待其相交时才发作。
    疟者,阴阳更胜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
    疟疾,是由于阴阳虚实更替而作,但其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,所以有的口渴,有的不渴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论言夏伤于暑,秋必病疟,今疟不必应者何者?
    医经上说夏伤于暑,秋必得疟疾,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种情况,是什么道理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
    此应四时者也。
    这是指应四时发病规律而言。
    其病异形者,反四时也。
    有些疟疾症型不同,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。
    其以秋病者寒甚,以冬病者寒不甚,以春病者恶风,以夏病者多汗。
    比如,发于秋天的,寒冷较重,发于冬天的,寒冷较轻,发于春天的,多恶风,发于夏天的,汗出得很多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“
    夫病温疟与寒疟,而皆安舍,舍于何脏?
    温疟”和“寒疟”,疟邪如何侵入呢,逗留在哪一脏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“
    温疟者,得之冬中于风,寒气藏于骨髓之中,至春则阳气大发,邪气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脑髓烁,肌肉消,腠理发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气与汗皆出。
    温疟”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,寒邪之气留藏在骨髓之中,到了春天阳气生发活泼,疟邪仍不能自行外出,遇到夏天暑热炽盛之时,人的精神倦怠、肌肉消瘦、腠理全开等体能最低点时,如果再劳力过甚,寒邪之气与大汗就会一起外泄于体表。
    此病藏于肾,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。
    这种寒邪之气原先伏藏于肾脏,故其发作时,寒邪之气是从内而发于外。
    如是者,阴虚而阳盛,阳盛则热矣。
    在这样的情况下,阴气虚而阳气偏盛,阳盛就会发热。
    衰则气复反入,入则阳虚,阳虚则寒矣。
    热极之时,则疟邪又回入于阴经,使阳气又虚,阳气虚便出现寒冷。
    故先热而后寒,名曰温疟。
    所以,这种先热而后寒的病,名叫“温疟”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“
    瘅疟何如?
    瘅疟”的情况怎样呢?
      岐伯曰:
      岐伯说:“
    瘅疟者,肺素有热,气盛于身,厥逆上冲,中气实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开,风寒舍于皮肤之内,分肉之间而发,发则阳气盛,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。
    瘅疟”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,肺气壅盛,气逆而上冲,以致胸中气实而不能向外输布,在此时又遇过劳之后,腠理开泄,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、肌肉之间而发病,发病则阳气偏盛,阳气盛而不见衰减,于是病发但热不寒。
    其气不及于阴,故但热而不寒,气内藏于心,而外舍于分肉之间,令人消烁脱肉,故命曰瘅疟。
    疟邪不入于阴经,所以但热而不恶寒,这种病邪在内藏伏于心脏,而外泄则留连于肌肉之间,能使人肌肉瘦削,所以病名叫“瘅疟”。
      帝曰:
      黄帝道:
    善。
    讲得好!

黄帝内经相关作品
      黄帝问曰:夫痎疟皆生于风,其蓄作有时者何也?   岐伯对曰:疟之始发也,先...
      黄帝问曰:人身非常温也,非常热也,为之热而烦满者,何也?   岐伯对曰:阴...
      黄帝问曰:有病温者,汗出辄复热,而脉躁疾不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为何? ...
      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,腹痛,多卧,身热。热争则狂言及惊,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...
      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...
    打印版文档下载
黄帝内经(先秦至西汉)

《黄帝内经》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,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“阴阳五行学说”、“脉象学说”、“藏象学说”、“经络学说”、“病因学说”、“病机学说”、“

疟论图片
k8凯发天生赢家 www.cngwzj.com icp备案: 
古文投稿k8凯发天生赢家的联系方式 邮箱:cngwzj@foxmail.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,为个人网站,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,如无意间侵权,请联系告知,立马删除。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