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对照翻译:
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
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,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。
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
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,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。
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
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,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。
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,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。
题记:
王维《汉江临泛 / 汉江临眺》
公元740年(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),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,因公务去南方,途径襄阳。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。
原文:
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
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
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
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
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,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。
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
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,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。
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
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,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。
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,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。
〔汉江〕即汉水,流经陕西汉中安康,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,到汉口流入长江。诗题在元代方回的《瀛奎律髓》中题名为“汉江临眺”,临眺,登高远望。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,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(合称“襄樊”),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(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“瓮城”),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。临泛江上,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,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,非常恰当地扣题,写出“临泛”的独特观感。假如是“汉江临眺”,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。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《汉江临泛》为是。
〔临泛〕到汉水中泛舟。
〔楚塞〕楚国边境地带,这里指汉水流域,此地古为楚国辖区。
〔江流〕汉江水。
〔三湘〕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,合称三湘。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。
〔荆门〕山名,荆门山,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,战国时为楚之西塞。
〔九派〕九条支流,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。这里指江西九江。
〔郡邑〕指汉水两岸的城镇。
〔浦〕水边。
〔浮〕浮于。
〔襄阳〕今湖北襄阳市,临汉水。
〔好风日〕一作“风日好”,风景天气好。
〔山翁〕一作“山公”,指山简,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,西晋将领,镇守襄阳,有政绩,好酒,每饮必醉。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。
原始诗句: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
古韵平仄:仄仄仄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注:通『一东平声』
今韵平仄:仄通平平平,平平仄仄通。
原始诗句: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
古韵平仄:平平平仄仄,平仄仄平通。 注:中『一东平声』 注:中『一送去声』
今韵平仄:平平平仄仄,平仄仄平通。
原始诗句: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
古韵平仄: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通。 注:空『一东平声』 注:空『一董上声』 注:空『一送去声』
今韵平仄: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通。
原始诗句: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古韵平仄:平平仄平仄,平仄仄平平。 注:翁『一东平声』
今韵平仄:平平仄平仄,平仄仄平平。
重复字体:
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
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