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对照翻译: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
想当年年少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,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,我喜欢登上高楼。
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
现在尝到了悲伤的滋味,想说却说不出来。
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想说却说不出来,但说一个凉爽的秋天啊!
题记:
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。此词通篇言愁,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,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,通过“少年”时与“而今”的对比,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。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“愁”字,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,构思精巧,感情真率而又委婉,言浅意深,令人回味无穷。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,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。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,常到博山游览,博山风景优美,他却无心赏玩。眼看国事日非,自己无能为力,一腔愁绪无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
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,隐居江西上饶一带,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。他有两首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词,这是其中的一首。这首词以“登高说愁”为议题,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。少年时代,不谙世事,喜欢登高,为写“新词”,没有愁苦,勉强“说愁”;成年以后,历尽世事艰难,满腔愁苦,却无从诉说。“却道‘天凉好个秋’”,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。作者反复品味着“愁滋味”,在自嘲自讽之中,写尽了人生的无奈。
原文: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
想当年年少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,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,我喜欢登上高楼。
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
现在尝到了悲伤的滋味,想说却说不出来。
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想说却说不出来,但说一个凉爽的秋天啊!
注释校对自《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》,选自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卷二(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)。丑奴儿,词牌名,又名“采桑子”。博山,在今江西广丰西南。辛弃疾(1140—1207),字幼安,号稼轩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,南宋词人。
〔层楼〕高楼。
〔强(qiǎng)〕竭力,极力。
〔博山〕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。因状如庐山香炉峰,故名。
〔少年〕指年轻的时候。
〔不识〕不懂,不知道什么是。
〔“为赋”句〕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。
〔识尽〕尝够,深深懂得。
〔欲说还休〕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。休,停止。
原始诗句: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
古韵平仄:仄平通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。 注:楼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仄平仄通平平仄,仄仄平平。
原始诗句:爱上层楼。
古韵平仄:仄仄平平。 注:楼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仄仄平平。
原始诗句: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古韵平仄:通仄平平通仄平。 注:愁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平仄平平通通平。
原始诗句: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
古韵平仄: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。 注:休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平平通仄平平仄,仄通平平。
原始诗句:欲说还休。
古韵平仄:仄仄平平。 注:休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仄通平平。
原始诗句: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古韵平仄: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注:秋『十一尤平声』
今韵平仄:仄仄平通仄仄平。
重复字体: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
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
《丑奴儿》,词牌名。又名《采桑子》、《丑奴儿令》、《罗敷媚》、《罗敷艳歌》。唐教坊大曲有《杨下采桑》,是兼有歌舞的大曲。南卓《羯鼓录》作《凉下采桑》,属“太簇角”。《丑奴儿》为双调小令,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。《尊前集》注“羽调”,《张子野词》入“双调”。四十四字,前后片各三平韵。别有添字格,两结句各添二字,两平韵,一叠韵。